今天是: 2025-10-16  星期四

淮河下游进一步治理的两点建议

时间:2025-10-13
87

 今年是新中国治淮75周年,治淮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作为全国江河治理的重点,放在有关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群众持续不断艰苦奋斗,是我们取得治淮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工作层面上,水利部、淮委以中央治淮方针和治水思路为指导,带领流域四省,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治淮思路,一次次编制流域规划,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为治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治淮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利保障的要求不断提升,认真总结治淮经验,提升治淮理念,对今后进一步治理和保护好淮河,更贴近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今天,借此机会就今后淮河下游治理提两点建议。

一、巩固完善淮河下游防洪体系

江苏地处淮沂沭下游,历史上是淮河洪水的重灾区,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治理。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在淮河下游建成了上中游洪水经洪泽湖蓄滞,由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等5条河道分泄洪水入江入海的防洪体系,洪水出路由解放前不足7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5270-1827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由5-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地区建成了经南四湖、骆马湖和石梁河水库调蓄,以中运河、新沂河、新沭河为主要的排洪河道的防洪体系,洪水入海出路由解放前的几乎没有,提高到142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为江苏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在实施的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淮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将提高300年一遇,即将实施沂沭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完成后,沂沭河下游的防洪标准也将达到100年一遇,基本满足国家《防洪标准》的规定。

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现有工程体系标准不算太低,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防洪压力大,风险高,“小洪水,大防汛”的现象在淮河流域普遍存在。淮河下游的主要薄弱环节是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目前面积1696平方千米,人口70余万,包括泗洪县城,两个国营农场,相当于江苏一个规模较大的县。主要问题一是滞洪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几十万人撤退转移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时间和效果也很难达到设计效果;二是滞洪损失大,区内国民生产总值约500多亿元,人均近1万美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数几千亿元,一旦滞洪损失难以估量;三是管理难,社会矛盾复杂,滞洪区的设置已经从初期简单的农业生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单元,各类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活动与滞洪区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矛盾,发展权受到限制。沂沭泗下游主要存在退守宿迁大控制、黄墩湖滞洪区和新沂河的问题,前者主要滞洪的效果并不大,除了滞洪区淹没损失,京杭大运河还要断航,负面影响都很大。新沂河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工建设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及时拯救饱受水患之害的沂沭泗下游广大人民,为战胜沂沭河洪水抢占了先机,效益十分显著。后来历经几次扩大,基本上都是通过提高设计水位,加高堤防实现的,受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财力,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行洪能力不足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是江苏防汛投入最大,风险较高的一条流域性河道。

流域治理的过程中,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保大局而设置一些滞洪区是合理。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距长江,黄海仅150千米左右,通过扩大洪水出路,替代滞洪区防洪作用是完全可行的,初步分析仅需各增加洪水出路1500立方米左右,将滞洪区问题纳入防洪体系一并研究,有利于提高体系保障和管理水平。在本次流域防洪规划修编过程中,提出将滞洪区分为一、二两区,其中一区490平方千米仍为洪泽湖水位14.5米时滞洪,二区为16.0米时滞洪,希望能更在满足滞洪空间的前提下,再深入仔细地多些工作,使工程方案更加合理可行。新沂河提标工程正在编制可研报告,希望能从完善流域防洪体系的高度,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和短板,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方案。

二、充分发挥洪泽湖的兴利作用

洪泽湖是淮中下游结合的一座平原水库,不仅可以调节洪水,也是苏北地区主要水源地,还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调节水库。对整个苏北地区水资源供给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确定非汛期蓄水位为13.5米,相应兴利库容仅为31.45亿立方米,而汛限水位是12.5米,相应兴利库容仅为15.4亿立方米。淮河6月1日进入汛期,而苏北地区用水高峰期6月中下旬才开始,如6月1日前将洪泽湖水位降低12.5米,一半的兴利库容无法发挥作用。

干旱年份洪泽湖供水范围灌溉高峰期月需水量约为45-50亿立方米左右。主要由淮河来水,洪泽湖蓄水和抽引长江水三方面组成,一旦上游来水量很少或断流,抽引江最多只能抽15亿立方米,如果洪泽湖蓄水至13.5米,则基本保证供水,如果蓄水位降至12.5米,缺水量将达到35-40%,会严重威胁供水安全。随着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干旱年份断流的机会将会趋于频繁,形势将更为严峻。历史上洪泽湖经常发生低于死水位的情况,1955年以来,发生连续30天低于死水位的有9年,其中1966年、1978年达到98天和94天,给生态带来极大的破坏,充分利用兴利库容蓄水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还可降低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成本。

洪泽湖汛期抬高蓄水位,是否会影响流域防洪和区域排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对淮河下游防洪而言,如起调水位以13.5米开始,现状遇100年一遇洪水,洪泽湖最高洪水位将提高0.06米,各类中等洪抬0.01-0.08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完成后,遇300年一遇洪水将抬高0.02-0.03米。对入湖河道排水影响也是厘米级的,多年前在研究河湖关系时,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为了不对现有规划和调度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采用监测预报的手段,对洪泽湖汛限水位实行动态控制,即通过洪水预报,在洪水进入洪泽湖之前,提前预泄至汛限水位12.5米,这一般仅需2-2.5天时间。历史上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几次淮河流域性大水,在洪水进入洪泽湖之前水位均降到了12.5米以下。依据现在监测、预报水平以及下游泄流的能力做到这点没有多大的难度。这不仅对保障江苏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对中游地区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也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科学、合理处理好淮河下游防洪体系,以及洪泽湖兴利库容利用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重视和关注。


Copyright©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40558号-1 建议使用IE10以上浏览器浏览